啟勵的誕生
不少人聽說,啟勵扶青會 (KELY Support Group) 於1991年成立。那麼當年到底發生何事,促使這間青年機構的誕生呢?為何啟勵又命名為啟勵呢?據說這一切緣於30年前,一個成功戒酒的女孩子——Samantha Martin 想幫助跟她有着相同經歷的朋輩們。想了解更多有關啟勵的成立史,就趕快來閱讀 Samantha Martin,以及南華早報前記者——Barry Grindod 的故事吧!

Ms. Samantha Martin, 啟勵扶青會創始人
三十年前,幾乎每一個晚上,我總會在充斥著癮君子的公園徘徊,我不是尋找失去縱影的青年,就是在電話上勸阻年輕人莫要酗酒或吸毒。每星期,我又會抽一天時間,將我的家開放予十多名陌生青年作庇護所。這群年青人來自五湖四海,但都同樣面對藥物或酒精成癮的問題。
我對此並不陌生。小時候,我便親眼見證著我的父親沉淪海洛英。到了青春期,我開始以酒精麻醉自己。因為我發現喝酒可以讓人麻木,然後我就可以藉此忘卻現實。
但後來,我酗酒的問題日漸失控,我被送往美國一所復康中心療養。當我成功戒酒後,我發現我與中心內認識的人有一定疏離感,因為他們大部分都比我年長許多。
我回港後,在《南華早報》讀到一篇報導,指愈來愈多外籍青年在香港吸食海洛英。我主動聯絡撰寫有關報導的記者Barry Grindod,向他分享自己的故事。根據自身同朋輩的經驗,我意識到香港青年未有得到足夠支援。而當他們真的希望得到幫助時,他們都不願向父母或老師訴說這個難題。
1991年2月,我以化名Kelly刊登於《南華早報》的故事,馬上獲得廣泛關注。我和Barry接到不同人士的來電,包括求助無門的年青人、因親人有上癮問題而感到難以啟齒的家庭成員,以及熱切希望能夠幫助孩子擺脫成癒問題的父母。
那時我才剛20歲。我開始每周主持「Kelly support group」簡約會議。曾參加有關互助會的青年指,他們在分享期間得到安全感,因為其他人不會評論或責備他們。對於那些想被拯救的年青人而言,我們所做的一切彷彿為他們駁通求救熱線。隨著向我求助的青年愈來愈多,互助會亦開始得到學校的關注。而我亦被學校邀請,來跟學生作分享。由於我只是以過來人身份作分享,這個非藥物教學班讓學生們感到滿滿的安全感。
互助會隨後被更名為KELY Support Group啟勵扶青會(KELY是Kids Everywhere Like You的縮寫,中文意為「像你一樣的青年無處不在」)。在短短數月之間,啟勵被官方承認為非牟利機構,為青年不斷增加的需求提供足夠支援。自此,啟勵不斷成長,抱著支援青年朋輩的初衷,以回應新世代的需要。回望過去30年,啟勵的故事其實一語道破:「一個名為Kelly的女孩很關心她身處的城市和所有受困於上癮問題的人。」

Mr. Barry Grindod,新聞從業員
我做了半輩子記者,認為人脈是當記者最重要的資產。1991年1月,一名警察突然找上時任《南華早報》記者的我,他告訴我,香港外藉青年吸食海洛英的情況急速惡化,希望我能就此寫一篇報導,喚起大眾的關注和勸阻青少年吸毒。
相關報導刊登後不久,我馬上接到不少人來電求助,包括有濫藥青年,以及他們的父母和朋友。由於整個報導的回應十分熱烈,編輯決定展開為期一周的「Drug Watch」專欄,以多角度呈現不同年輕人濫藥的故事。其中一位主動聯絡我的受訪者,是一名在15歲時酗酒的女孩。她以化名「Kelly」分享她從酒精成癮至康復的故事,她希望這會引起受藥物及酒精困惑中,卻不願向父母和老師敞開心扉的年青人之共鳴。我在報導中提及到Kelly在自己家中成立的朋輩支援小組,演變為讓有需要年青人求助的平台,也就是後來正式成為非牟利機構的「啟勵扶青會」。
「Drug Watch」專欄原意只會刊登一周,但最後卻花了我超過九個月時間,摘寫出超過150篇文章。也因如此,不少受毒品影響的人都主動聯絡我──有的會向我分享他們的故事,有的則只想找我聊聊天。一傳十、十傳百,不少人逐漸視我這個專欄為一個傾訴平台。他們認為我是一個可以被信賴的人,我不會把他們告訴我的事告知警方或學校;而更重要的,是我願意以同理心聆聽他們。
三十年過去,我可以說「Drug Watch」專欄是我在記者生涯中,最大的一個成就。報導揭示香港吸毒問題的廣泛和嚴重程度,讓香港大眾不敢掉以輕心。我們也拆穿毒品拆家的計謀,並聚焦於一種普及而又致命的毒品——海洛英。我永遠不會忘記從這個專欄而所認識的所有人,例如,有個年輕吸毒者告訴我,他將來想要成為一個記者。我告訴他,不要再等了,現在就馬上行動,立刻拿起筆杆寫下自己的故事吧!當時我並沒有想太多,誰料數天過後,他親筆摘寫的故事還真的刊登在《南華早報》中。
也因為我的工作,我與啟勵團隊在早期緊密合作。透過「Drug Watch」專欄,我幫忙發佈有關朋輩支援小組和熱線的資訊。我個人也會轉介一些吸毒青年前往啟勵。幾個月後,啟勵需要一筆初創基金,讓其從一個義工小組轉型成一個專業機構,所以我也為此寫了一篇文章,推動社會支持其成立。
我為咱們和啟勵的成就感到自豪。啟勵的確拯救了很多生命。「Drug Watch」專欄有過其光輝時刻,而啟勵經過時間的考驗,仍然繼續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