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風
香港性別流動倡導者
"不要覺得自己是最怪的人,這個世界總會有人比你更奇怪,你不是孤身一人的。"
讀中學時,我覺得自己喜歡女孩,所以自認為是女同志,但是又覺得自己跟女同志有點不一樣,例如我會想:為甚麼女生一定要戴胸圍?後來,我又發現自己喜歡男性,但我不想男生把我看成是女生地去喜歡,有一段時間我幻想自己是男同志。
直到在大學修讀性別研究,老師介紹了「跨性別」的概念,我開始到圖書館借閱相關的書籍,有多少借多少,後來我向教授「出櫃」了。
教授建議我不如在課堂上跟同學們分享我尋找性別身份認同的經驗。那時候,學系談到跨性別者,都是找外國人分享,而且多數是「跨女」(transwoman),較少「跨仔」(transman)。我以香港學生的身份分享自己作為跨性別者的心聲,那一刻很震憾——我第一次覺得自己能夠發聲。日後不論是大學或團體想找跨性別者分享,我都事必出席,我也為此開始努力改善演說技巧,學習從生活經驗中抽取例子,嘗試由淺入深地說故事。我相信,如果我是聽眾平生接觸的第一位跨性別者,但我卻說得不清不楚的話,對方就無法理解性別身份的概念。
至2015年,我開始玩健美。比賽要求參加者穿比堅尼,我一直都跨越不過這心理障礙——從小到大我都不喜歡戴胸圍,抗拒男人穿女裝的感覺。但曾有一次,我因為寫研究報告而訪問了一位跨性別者,看到他/她時,我無法分辦眼前的是「跨仔」抑或「跨女」。在這一刻,我頓時發現,原來我一直叫人不要以性別去定義人時,自己也豈不一樣?
就這樣,我打破了對性別的刻板印象,穿上比堅尼去參加健美比賽,我自覺穿比堅利很好看呢。男人為甚麼不可以穿比堅尼? 那是社會建構的觀念而已。後來我認識了有關「性別流動」的概念,漸漸由一個跨性別倡議者,轉為提倡性別多元和性別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