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BTQ+群體面對的精神健康困境
根據平等機會委員會的數據,在2017年,香港共有40萬人自認為屬於LGBTQ+群體 [1]。事實上,社會上可能有更多人屬於這個群體,但並不希望為自己貼上標籤。要了解和支持這個社群,我們首先要理解並接受「性別」和「性取向」並不是二元對立的概念,而是廣義且可變的概念。
LGBTQ+ 群體的掙扎與困難
LGBTQ+群體承受的壓力的確比一般人更I沉重,尤其是年青人;除了大家都會經歷的學業、人際關係和自我認同等壓力之外,若然缺乏適當的支援和理解,LGBTQ+青年可能面對更嚴峻的精神健康問題。有研究顯示,有自殺念頭的LGBTQ+年青人比異性戀年青人多兩倍以上,而意圖自殺額人數更多於四倍 [2]。
雖然有許多LGBTQ+人士在面對逆境時都顯出有過人的堅韌和強大的心靈,仍能充滿自信、對自己感到自豪,但社會上仍有部份人對「男人」或「女人」的定義抱有成見,仍停留於過往對這兩個性別的既定形象和期望。
在這種成見、既定形象甚至對同性戀者的恐同態度之外,LGBTQ+社群中其他較鮮為人知的細分群體也面臨著各自的問題,例如:雙性人士可能會被迫在未經其同意的情況下接受手術,使他們的身體「跟循自然規律」;無性戀者可能會被貼上「性功能障礙」的標籤,或者因為對異性的吸引力無感而不斷被人質疑他們的情感;76%的跨性別者曾面臨歧視,只因他們的性別認同與出生時的性別不同,而遭受言語甚至身體上的攻擊 [3]。
社會對LGBTQ+群體的污名或負面聯想很有可能影響年青人的成長和發展。許多尚未建立個人價值觀和心理韌性的年青人可能會因此而放棄探索這些概念,而本身已經屬於LGBTQ+的年青人也可能因為不想承受這些標籤所帶來的壓力,繼而隱藏自己的精神健康掙扎或選擇不向身邊的人求助。以上各項都是對LGBTQ+群體造成巨大壓力和焦慮的因素。如果他們選擇錯誤的方式舒緩情緒和壓力,有可能會影響自己的健康和安全,例如作出危險行為、藥物濫用、自我傷害,更甚者出現自殺念頭或意圖自殺。
我們應該如何支持這些年青人?
對LGBTQ+年青人來說,家長的支持和關懷對他們的精神健康非常重要。研究顯示,家人願意接納和包容年青人對自己性別認同和性取向的選擇,對預防年青人患上抑鬱症和產生自殺念頭有莫大的作用,亦能加強年青人的自尊,促進整體身心健康 [4]。
青春期是成長和認識自我的重要時期。他們會和同伴一起發掘和探討自己和彼此的身份認同,例如以後想成為怎樣的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透過以下方式支援他們:
- 保持開放的溝通
抱持同理心,向青年表示自己願意認真聆聽,並為他們創造有安全感的空間,讓年青人或者你的朋友安心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了解他們近期生活的變化。 - 保持開放的心態
年青人將自己劃入LGBTQ+群體的過程或者方式並沒有對錯之分。作為支持者,我們盡量不要先入為主或作出假設,並讓他們使用自己選擇方式去描述自己的取向或身份。當擁有表達自己的自由,也可以為他們建立信心。 - 明白他們的身份不會改變他們的價值
LGBTQ+只是他們身份的一部份,他們與本來你所認識的那個人並無分別。 - 支援並不是單向的努力
作為朋友或父母,你可能會認為自己需要肩負責任,獨自解決所有問題,但被支援的年青人也是一個持份者,我們亦應該考慮他們的心情和意願。如果他們仍在探索和辨別自己的性取向或性別認同,我們只需要準備好回答他們有關這些概念的問題,並告訴他們健康的關係可以有多種不同形式就已經足夠;如果他們還未準備好討論這個話題,也可以輕輕讓他們知道你已經準備好,隨時待命,和他們探討有關的話題。 - 考慮其他支援
即使你與他們非常親近,但在談論到某些話題的時候,他們仍然有可能會覺得不太自在。這種時候,心理治療師或輔導師等精神健康專業人士就可以幫助回答他們有關自己精神健康和LGBTQ+身份的問題。這些專業人士的網站簡介中一般都會說明自己曾經有處理青少年LGBTQ+的經驗,你可以從旁協助他們找到具有相關經驗的專業人士,與他們擬定選擇名單,但請讓他們自己作出最終決定,選擇幫助自己的人。
文章英文原文由 #一個都嫌多2023 義工 Hoi Man Wong 及啟勵精神健康小組同事撰寫。
參考資料
- 平機會及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性別研究中心呼籲政府立例禁止性傾向、性別認同和雙性人身份歧視聲明。平等機會委員會及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性別研究中心。2017年。
- Sexual Identity, Sex of Sexual Contacts, and Health-Risk Behaviors Among Students in Grades 9–12 —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Selected Sites, United States, 2001–2009。 Kann, L., O’Malley Olsen, E., McManus, T., Harris, W. A., Shanklin, S. L., Flint, K. H., ... Zaza, S。 2016年。(只提供英文版本)
- 被排除在外的生命:本港最大型有關處於社會及 法律邊緣的跨性別人士研究。孫耀東、陳俊豪、黃妙賢 。2021年。
- Family acceptance in adolescence and the health of LGBT young adults。Caitlin Ryan, Stephen T Russell, David Huebner, Rafael Diaz, Jorge Sanchez。2010年。(只提供英文版本)
想知道更多?
訂閱啟勵通訊,了解本會最新的發展資訊和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