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LY

We collaborate with schools and other partners to offer programmes to youth between the ages of 14 and 24 around our 3 core focus areas.

Contact Info

2/F East Wing
12 Borrett Road
Central, Hong Kong
2521 6890
contact@kely.org

Shopping Cart

理解抑鬱症

由精神科專家葉沛霖醫生撰寫

精神健康曾經是一個被忽略甚至遭避諱的話題。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人開始認識精神健康的本質和重要性。世界衛生組織曾經指出:「沒有精神健康就沒有身體健康。」在過去幾年新冠疫情期間,社會的精神健康需求顯著增加。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院長亦曾表示新冠病毒危機對精神健康構成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威脅。

在這個背景下,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青年精神健康的重要性,至今亦已經有多份報告指出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青年精神健康的需求一直上升。美國一項研究發現,青少年(12-17 歲)抑鬱症發生率由 2009 年的 8.1% 上升至 2019 年的 15.8% [1]。另一項對 2001 年至 2020 年 12 月期間發表的研究報告進行統合分析的研究顯示,8% 的年青人患有抑鬱症,另外 4% 的年青人患有持續性抑鬱症(Persistent Depressive Disorder,又稱精神官能性抑鬱症,一種持續情緒低落的臨床病症)[2]。 除了情緒障礙(如抑鬱症、狂躁抑鬱症等)外,其他常見的青年精神健康問題還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和自閉症譜系障礙。

社會普遍對包括抑鬱症在內的精神健康問題有許多誤解。有人認為,這些病症只是個人「軟弱」、「無能」、「想太多」、「放不下」的表現。事實上,與許多其他精神健康問題一樣,抑鬱症的病因是由多因素引致的;我們需要知道形成抑鬱症的各種心理因素(如童年經歷、性格因素等)和社會因素(例如患者面臨的壓力源、可獲得的社會支持程度等),但亦必須了解抑鬱症與其他類型的疾病一樣,有其個別的生物學成因,例如遺傳或神經系統的化學遞質失衡。 有時,即使我們無法識別明確的心理因素或環境壓力源,抑鬱症仍然有可能會發生。

早期識別和早期治療始終是治癒抑鬱症最重要的一環。經常有人問我:「如果身邊的人似乎有精神健康需要,但不願意尋求幫助,我們可以做什麼?」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幫助他們的第一步就是換位思考。 同理心是我們「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去理解他人感受和想法的能力。 以耐心、同理心和不批判的態度持續聆聽,讓他們知道我們理解他們的感受(最好採用同理心的表達方式,例如「我可以看到你對這件事感到非常沮喪」),不要過早地「提供」理性的建議或分析,通常有助令彼此之間的關係更融洽,讓他們更願意分享自己正在經歷的事情。久而久之,更深入地了解他們的處境和需要,我們才能知道令他們最痛苦的事,以及他們最關心的事情,繼而進一步找準角度,鼓勵他們尋求專業協助。除此之外,讓他們知道抑鬱症和其他精神健康問題都十分常見,以及願意尋求幫助的人的精神狀況很多時都會有明顯的改善,這兩點亦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一些我們日常都會聽過的語句,例如「不要愁眉苦臉」、「要振作」、「一切都會好起來」、「思想要更正面才對」或者「很多人壓力比你更大」等等,對於真正有需要的人其實都是無濟於事的。對抑鬱症患者來說,他們不會因為這些「安慰」而好過;相反,他們只會覺得所受的痛苦和折磨無法被理解。

由於抑鬱症和其他精神健康狀況都有多個不同成因,因此我們亦可以選擇不同的療癒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心理/行為療法以及不同緩解壓力的辦法。 如果我們對任何治療方案有疑慮,可以隨時與醫生或心理治療師溝通,共同制定出讓彼此最舒服的治療方案。

總結以上所有的內容,抑鬱症和其他精神健康問題都是常見且可以治療的。早期識別和治療的關鍵在於社會對精神健康問題的理解和認識,以及我們對身邊人關心和照顧的程度。


參考資料

  1. Wilson S, Dumornay NM. Rising Rates of Adolescent Depres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2020s. J Adolesc Health. 2022 Mar;70(3):354-355. doi: 10.1016/j.jadohealth.2021.12.003. PMID: 35183317; PMCID: PMC8868033.
  2. Shorey S, Ng ED, Wong CHJ. Global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and elevate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adolesc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r J Clin Psychol. 2022 Jun;61(2):287-305. doi: 10.1111/bjc.12333. Epub 2021 Sep 26. PMID: 34569066.

想知道更多?

訂閱啟勵通訊,了解本會最新的發展資訊和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