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y Grindrod - 捐贈有「古」

聖誕節,傳統上是一個給予和奉獻的節日;對於啟勵扶青會的義工來說,給予和奉獻不止在聖誕節日,因為他們為啟勵扶青會的各項義務工作已經超過33年。

他們付出自己的時間、專業和愛心,日復一日,日積月累地改變萬千年青人的生命,能夠堅定至今,無疑是一個奇蹟,也是對創會初期那些參與濫藥互助小組的年青人的交代和見證。作為成立互助小組成員之一,我感到非常自豪。

那段時期我任職於《南華早報》,為「Drug Watch」專欄(意譯「藥物監察」)撰寫文章。當時年青人濫藥的問題日益嚴重,所以報章決定開展為期一週的濫藥專題。最後,這個專題維持了九個月,期間刊登了超過150篇由我撰寫的文章。

在濫藥專題開展的第二日,我們刊登了 20 歲酗酒康復者 Samantha Martin 的故事,當時正值她開始走訪不同學校,向年青人推廣酗酒及濫藥的危害的時期。為了保護她的私隱權,我將 Samantha 化名為 Kelly。文章刊登至今已經 33 年,「KELY」這個名字雖然少了一個「L」,卻演繹出 ——「Kids Everywhere Like You」,意思是「像你一樣的青年無處不在」,它亦代表了旨在啟發年青人潛能,讓他們盡展所長的啟勵扶青會。

文章的結尾提了一句:「Kelly將會在今個星期四於家中安排首次互助小組的活動,並期望往後能每星期進行類似的聚會。」文章刊登後兩日內,Samantha(又或者可以稱她為 Kelly)就已經得到 50 名年青人的查詢,表示希望可以加入這個互助小組的聚會。啟勵扶青會的故事就由此開始,之後機構的發展都已經為人所熟知。

時至今日,啟勵扶青會的服務已經由單一的濫藥互助小組發展成一個以社區為本,為中英雙語青年提供藥物及酒精意識、精神健康及正向青年發展服務的正規非牟利機構。在 1991 年,簡單的曲奇義賣或者小型的籌款活動已經足夠維持互助小組的日常支出;現在,為了接觸和服務更多有需要的年青人,啟勵扶青會需要更多資源去支援各項服務。

機構的成長確實令人感歎,多年來日復一日,改變甚至乎拯救了多條年輕的生命,很多舊生最後都會回歸啟勵扶青會,以自己所學回饋今時今日的青年社區,給予他們支援和希望。作為一位親眼目睹首批義工投入服務的支持者,我肯定他們當初絕對想不到,他們的努力,會為今日的啟勵扶青會鋪平康莊大道。

重拾初心,作為 KELY 的支持者,我希望亦懇請大家在這個聖誕節慷慨解囊,讓啟勵扶青會能繼續為社區服務下一個 30年。


如果你從這篇文章中找到共鳴,希望你會 捐款支持 本會的工作;每一分、每一毫,都會為本港青年帶來實在的改變。

本文為啟勵通訊電子月刊所撰,歡迎訂閱,了解更多。